盐源:一湖碧水映青山
来源:凉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2-02-08 09:41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泸沽湖。
“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并峙波间鼎,连排海上峰。倒涵天一游,横锁树千里。应识仙源近,乘槎访赤松。”即便是寒冬时节,站在泸沽湖畔,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明代诗人胡墩为泸沽湖所赋诗句中透出的清冽高远。
数百年来,泸沽湖仿如被世俗遗忘的隔世仙境一般,始终保持着那一池蔚蓝,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如画美景的背后,是盐源县对绿色生态的坚守。回顾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犹如打开一张绘满生态美景的答卷,亮点频出。
过去五年,盐源致力于转理念、优环境,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22个问题全部销号,转办的5件信访件全部办结,泸沽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域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稳居全省前列。持续开展绿化盐源行动,人工造林105万亩,石漠化治理5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7.02%。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6平方公里,清理整治泸沽湖“两违”建筑7.4万平方米,拆除官地、二滩库区网箱1.2万余口。在全州率先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依法关闭退出落后煤矿4家、砂石场77处、小水电站10座,整治“散乱污”企业6家。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程,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8座、雨污分流管网182公里。完成农村改厕3.4万座,农村地区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5%,城镇垃圾回收处理实现全覆盖。
如今的盐源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建设深入人心,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了共存共进。
绿色崛起谱新篇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盐源县发展的最大底气。
2022年,盐源将持续打响碧水、蓝天、清废、净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一系列环境治理“组合拳”,全力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推进“美丽盐源·宜居乡村”建设,在各乡镇分别启动1至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支持泸沽湖镇、树河镇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龙口河村、山南村、温泉村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保护好古建民居、传统村落、传统民俗、文化遗产,打造一批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悠悠乡愁的美丽村庄。
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快构建“223”工业体系,突出抓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启动盐源新能源总部基地建设,力促中国华电集团、雅砻江公司区域总部落户盐源,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增风电、光伏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着力提升金铁集团公司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质量和水平,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全面推动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妥善清理低效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风电叶片制造、苹果酒酿制、生物质肥料生产等项目,着力提升园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加快树河、金河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分批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乡镇和中心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健全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理体系。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度,力争年内开建。推进县医废处置中心提档升级,确保医废安全达标处置。实施12家砖瓦企业产能减量置换和减排技术改造,完成6家涉气、涉水、涉土企业深度治理。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持续跟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加快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泸沽湖“一条例、两总规”编制,强化“多规合一”。抓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推进润盐盆地城乡水环境生态治理、泸沽湖水环境生态治理,实施3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泸沽湖、雅砻江、卧罗河良好水体保护,编制前所河、岔秋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开展粮食主产区、苹果主产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退化林修复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低效林改培1万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持续提高林草覆盖率。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探索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开展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加强林业碳汇开发利用和项目储备,让生态变资源、变产品、变平台,把绿色变经济,打造碳中和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深化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创建,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低碳生态谋发展
五年成就非凡鼓舞人心,未来蓝图开启新征程。
展望“十四五”,盐源将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这一重要路径,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美好家园建设。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省全州领先,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坚持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强化“三线一单”管控、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高耗能行业绿色化改造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光伏发电、绿色建筑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坚持“水风光储”一体化互补开发,力争风电、光伏装机达500万千瓦,建成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记者 陈璇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