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碧水蓝天绿满城
来源:凉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2-01-12 10:13
木里寸冬海子。
通透的蓝天、洁白的云朵与木里县的城市建筑、乡村美景相映成趣,人人尽享“木里蓝”。一流生态环境的背后,彰显的是木里县坚决贯彻落实部署,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木里县委、县政府坚持定期研判以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级财政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类的财力投入,不断加大对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的经费保障。同时扎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火秸秆禁烧、工业企业综合治理、城市油烟整治和道路保洁管理、建设项目扬尘整治、挥发有机物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重点工作,不断打造构建木里藏乡“呼吸净土”。
巩固优良生态出新绩
这是木里越来越美的五年,蓝天越来越多,河水越来越清,生态越来越好。
这是木里生态环境奋力爬坡的五年,主动适应环境保护工作新常态,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隐患严防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要求,突出抓好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环境应急等重点工作。
同时,这也是木里不断“向蓝”的五年,成绩是最好的见证——
有效管护国有林699.3万亩、集体林18万亩;完成国有森林抚育12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绿化造林4.9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10.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86%。河流地表水质、饮用水源地水质、断面水质监测达标率均为100%。历年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省前列。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设施、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编制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报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为100%。生态环境治理和林业保护执法工作取得实效。
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如今的木里,正奋力描绘一座生态之城的幸福模样。
推动绿色发展出新绩
展望新征程,木里将以饱满的热情,承载着绿色发展的新梦想,扬帆奋进再出发。在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步履愈加坚定、思路愈加清晰,气势恢宏的绿色发展画卷铺展得更加广阔。
——稳步推进工业发展。着力构建“3+2”现代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卡拉、固增等在建水电站建设。开展农村新能源建设示范工程。持续发展“风光水”绿色能源产业,加快“雅中直流”工程电力通道和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打造成渝地区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积极争创水电公园。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推进文化旅游项目集约高质量发展。围绕“一区五带三中心”全域旅游格局,打造洛克九百里生态游、北部高原藏家特色休闲度假游、东部户外观光健康运动游、西部自然风光徒步游和中部藏传佛教祈福游等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民宿、藏家乐、农家艺等建设,加快传统民居、特色藏寨改造,保护原文化,保留特色建筑风格。加快创建色拉尼布4A级景区,玛娜茶金、俄亚纳西古寨、东朗亚英藏寨3A级景区,将全县景区景点串珠成线、连线成片,不断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加速木里国家公园、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擦亮木里“香格里拉之源”“最后的香巴拉”金字招牌,打造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最佳旅游目的地。
——深层次推进新型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和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积极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建设规划“一张图”,编制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立足“生态木里”总体定位,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乡镇为重点,以其他乡镇为补充的“一核五心”新型城镇化体系。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有序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大力开展旧城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合理布局生态公园、停车场、体育场等便民利民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出租车运营数量。实施城市上空“清网”行动,加大中心城镇饮水、排污、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韧性城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加快宜居乡村建设,实现27个乡镇114个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水平。实施村级综合服务提升工程。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全领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生态红线管控机制,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强扬尘治理,强化秸秆禁烧,提倡清洁能源使用,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突出“一江三河”等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持续推进矿山环境保护,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强化危化品、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监管。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医疗、固体、危化品废物污染防治,持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推进畜禽粪污、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和微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坚决落实十年禁捕,守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创建“践行生态文明示范县”。(记者 陈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