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已归档

归档日期:2022年2月8日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热点专题>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督察要闻

凉山:擘画生态蓝图启新程

来源:凉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2-01-18 08:18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凉山大地上空眺望:江水如玉带飘飘,碧绿的芳草、成群结队的牛羊、葱郁广阔的森林……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凝聚着我州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五年绿色发展,如沐春风。

回望过去,追绿留印。我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整改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为载体,以压紧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为依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3%以上,国考断面、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1%。

凉山儿女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力克短板 生态建设持续发力

生态美好,才有生活美好。

2022年,我州将把握新要求、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奋勇争先,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全面开启生态环境保护新征程。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卡拉、孟底沟等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实现白鹤滩全部机组发电,新增清洁能源装机700万千瓦。加快推进重钢西昌钒钛磁铁矿采选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战略资源产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加快东方电气风电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20亿元以上。推进矿产资源绿色、规范、安全开发,实现矿业权出让收益5亿元以上。力争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区。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方案。加强西昌钢钒等13家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加快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力争越西60万亩、会东90万亩林业碳汇开发项目获得认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359天。狠抓河湖“清四乱”,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西昌、会东长江上游土壤风险管控试点区建设。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争取安宁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获得国家审批。加快推进8个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营造林40万亩、泸山植被恢复1.5万亩。推动会理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立足长远 生态建设抓细抓牢

“十四五”的蓝图已绘就,凉山生态发展新征程已在脚下,奔向新五年,我州将:

——落实“打造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部署,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培育千亿级绿色工业产业集群。提高钒钛等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确保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实施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力争每个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提档升级改造和延链补链,力争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业,力争建筑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推进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培育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以“1+N”综合开发模式持续推进“三江”流域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全面清理整合小型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坚持能源开发和送出通道同步建设,力争再落地一批输配工程项目,实现能源生产和输配相匹配。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国家级氢能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钒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储能产业,推动“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建成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提升园区能级,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好园区循环化改造,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西昌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延伸钒钛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确保产值达800亿元以上,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动会理有色、德昌特色、冕宁稀土3个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延链补链、创新发展,确保产值均达100亿元以上。推动会东特色经济园区与会理有色开发区协同发展,确保产值达30亿元以上,创建省级开发区。加快推进成凉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规划建设、投产见效。鼓励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在省州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托管经济。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基地,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州级100个以上。

促进“三带”经济特色发展。加快建设沿金沙江特色经济带,打造金沙江高峡平湖千里画廊,规划建设国家水电公园,推动烟、桑、畜、林、果、矿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做大做强全州第二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大小凉山生态经济带,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有序承载“一核一谷”产业链延伸,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加快建设大香格里拉特色文旅经济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泸沽湖文旅小镇、木里民族风情小镇经济,建设最具特色魅力的彝藏农文旅生态示范走廊。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县(市)比较优势,高水平创建一批农业强县、服务业强县、天府旅游名县和生态建设标杆示范县,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落实“打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新典范”部署,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高质量国土绿化,扎实推进中小流域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开展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力争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实施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建设水电站库区岸线防护林体系和绿色生态走廊,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本。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综合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不低于98.4%。抓好水污染治理,认真执行河湖长履职规范,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推动城市雨污分流、管线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建设,保持“3个100%”。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矿山矿企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整治,加大尾矿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面源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彻底消除乡镇政府、中小学、卫生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旱厕,力争行政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覆盖率分别达70%、80%以上。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利用,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市场。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设钒钛磁铁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提高大宗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缅气入凉”攀枝花—凉山段建成通气。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记者 陈璇 杨黎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 分享到:

当前位置:首页 > 督察要闻

凉山:擘画生态蓝图启新程

来源:凉山日报 发布日期: 2022-01-18 08:18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凉山大地上空眺望:江水如玉带飘飘,碧绿的芳草、成群结队的牛羊、葱郁广阔的森林……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凝聚着我州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五年绿色发展,如沐春风。

回望过去,追绿留印。我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整改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为载体,以压紧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为依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8.3%以上,国考断面、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1%。

凉山儿女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力克短板 生态建设持续发力

生态美好,才有生活美好。

2022年,我州将把握新要求、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奋勇争先,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全面开启生态环境保护新征程。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卡拉、孟底沟等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实现白鹤滩全部机组发电,新增清洁能源装机700万千瓦。加快推进重钢西昌钒钛磁铁矿采选扩建等项目建设,实现战略资源产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加快东方电气风电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20亿元以上。推进矿产资源绿色、规范、安全开发,实现矿业权出让收益5亿元以上。力争西昌钒钛产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区。

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能耗等量减量替代方案。加强西昌钢钒等13家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管,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加快林业碳汇项目储备,力争越西60万亩、会东90万亩林业碳汇开发项目获得认证。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359天。狠抓河湖“清四乱”,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西昌、会东长江上游土壤风险管控试点区建设。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争取安宁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获得国家审批。加快推进8个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营造林40万亩、泸山植被恢复1.5万亩。推动会理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立足长远 生态建设抓细抓牢

“十四五”的蓝图已绘就,凉山生态发展新征程已在脚下,奔向新五年,我州将:

——落实“打造川西南地区绿色发展新高地”部署,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培育千亿级绿色工业产业集群。提高钒钛等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确保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实施绿色循环新兴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力争每个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提档升级改造和延链补链,力争有色金属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业,力争建筑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推进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培育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以“1+N”综合开发模式持续推进“三江”流域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全面清理整合小型水电开发,有序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坚持能源开发和送出通道同步建设,力争再落地一批输配工程项目,实现能源生产和输配相匹配。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国家级氢能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钒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储能产业,推动“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建成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提升园区能级,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好园区循环化改造,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西昌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延伸钒钛产业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确保产值达800亿元以上,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推动会理有色、德昌特色、冕宁稀土3个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延链补链、创新发展,确保产值均达100亿元以上。推动会东特色经济园区与会理有色开发区协同发展,确保产值达30亿元以上,创建省级开发区。加快推进成凉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规划建设、投产见效。鼓励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在省州开发区设立“园中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托管经济。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基地,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州级100个以上。

促进“三带”经济特色发展。加快建设沿金沙江特色经济带,打造金沙江高峡平湖千里画廊,规划建设国家水电公园,推动烟、桑、畜、林、果、矿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做大做强全州第二经济增长极。加快建设大小凉山生态经济带,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大凉山”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有序承载“一核一谷”产业链延伸,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加快建设大香格里拉特色文旅经济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民俗体验、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泸沽湖文旅小镇、木里民族风情小镇经济,建设最具特色魅力的彝藏农文旅生态示范走廊。充分发挥各区域、各县(市)比较优势,高水平创建一批农业强县、服务业强县、天府旅游名县和生态建设标杆示范县,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落实“打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新典范”部署,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长江上游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高质量国土绿化,扎实推进中小流域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开展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力争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实施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建设水电站库区岸线防护林体系和绿色生态走廊,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本。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综合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不低于98.4%。抓好水污染治理,认真执行河湖长履职规范,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推动城市雨污分流、管线改造和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建设,保持“3个100%”。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矿山矿企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整治,加大尾矿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面源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彻底消除乡镇政府、中小学、卫生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旱厕,力争行政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覆盖率分别达70%、80%以上。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积极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利用,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市场。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设钒钛磁铁矿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提高大宗工业固废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缅气入凉”攀枝花—凉山段建成通气。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促进绿色交通发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记者 陈璇 杨黎明)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单位:凉山州大数据中心

网站标识码:5134000016|蜀ICP备2020030031号-3|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