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凉山彝族自治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的解读

来源:州自然资源局 发布日期:2025-03-11 13:55 [ 字体: ]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前言

《凉山彝族自治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一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2024年2月27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空间高效治理及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是对规划期内州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州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保护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依据。

一、落实国省部署,明确凉山战略定位

1.总体定位

统筹安全与发展,推动资源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着力打造“两区三地一粮仓”,促进各县(市)特色发展,进位跃升,竞相跨越发展。

●天府第二粮仓(天府粮仓凉山片区)

●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

●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2.总体目标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三大强州”战略,统筹州域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确立打造“两区三地一粮仓”的总体目标,支撑全州高质量发展。

3.发展目标

2025年,全州初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修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宁河流域整体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州内交通网络基本成形。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2035年,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全面形成,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巩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拓展,“天府第二粮仓、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全面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南向重要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川西南地区中心支点作用进一步提升。

2050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全面优化,城镇功能更加完善。

二、强化底线约束,构筑国土空间格局

1.底线管控

(1)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到2035年,全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5556.01平方千米(833.4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3898.84平方千米(584.83万亩)。

(2)生态保护红线

到2035年,全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017.34平方千米。

(3)城镇开发边界

到2035年,全州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53.20平方千米。

2.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落实国家、省、州战略布局,立足凉山州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地理格局,构建“两带两屏一廊道,一核一区一流域”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两带:雅砻江生态保护带、金沙江生态保护带。

两屏: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屏障。

一廊道:安宁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廊道。

一核:西昌市——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设施完善的全州发展核心。

一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域)。

一流域: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西昌市、会理市、德昌县、冕宁县、喜德县、会东县、宁南县和盐源县)。

三、严守耕地底线,保障农业生产空间

1.保障粮食安全

(1)确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

规划至2035年,全州耕地保护目标为833.4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584.83万亩。保障粮食安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规划期末,耕地总量不低于耕地保护目标。

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顺序。

(2)着力提升耕地质量

持续开展耕地提质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条件,同步开展面源污染耕地的治理与修复工作。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优化农田布局,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的永久基本农田格局。

(3)强化耕地保护制度

健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压实各级耕地保护主体责任。

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明确各级田长职责,构建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

深化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切实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与耕地保护责任、涉农补贴、乡村综合治理等相挂钩的考核机制。

2.乡村振兴

(1)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将村庄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及其他类五类,因村施策、分类推进,在尊重村民意愿和乡风民俗的前提下,分区分类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

(2)优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布局

按照城乡发展格局构建五大融合产业发展区,引领凉山州乡村产业发展。

●西部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发展区

●东部绿色农业发展区

●中部农文旅融合发展区

●南部文化旅游康养发展区

●北部农特产品产业发展区

(3)塑造美丽凉山宜居乡村风貌

加快乡村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塑造美丽乡村风貌。

3.土地综合整治

(1)推动农用地整理

合理利用农用地提质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中低等级的农用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

(2)推进建设用地整理

有序推进农村散乱闲置宅基地、低效建设用地整治,逐步撤并零散的农村宅基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乡村适度集聚,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维护生态安全,筑牢凉山生态基底

1.自然保护地体系

(1)加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保护对象分布、生态保护需要、人为活动影响等因素科学划分功能区,分区施策确保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栖息环境的重要功能。

(2)完善各类自然公园生态保育功能

将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等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纳入自然公园,完善森林、湿地、地质等自然公园的生态保育功能。

2.生态修复与治理

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区域的战略目标,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建设。以重要山脉、重要水系为重点区域,以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导向,布局“7+1+1”重点工程。

五、推动共同富裕,构建宜居宜业家园

1.城镇体系

(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推进城乡融合,加快走出具有凉山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2)推动各级城镇协调发展

分类推进中小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小城市的服务承载能力,完善城镇规模等级,引导形成人口分级有序集聚、职能分工明确的城镇规模体系,至2035年,形成中等城市1个,I型小城市1个,II型小城市15个。

(3)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发展

强化西昌市中心城市极核引领作用,加强德昌县、冕宁县和喜德县协同支撑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

推动以会理市为核心,联动会东县和宁南县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攀枝花市的横向联系,加强产业发展动力。

(4)提升西昌市极核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大西昌”核心建设,发挥西昌市核心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塑造城市品牌。

2.产城融合发展

(1)加强现代化服务业与城镇融合发展

优化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城镇融合发展。

(2)统筹工业园区空间布局

以“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基础,支持四川凉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建设特色开发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和“飞地园区”,形成布局合理的工业产业空间格局。

(3)构建“2+5”现代工业体系

聚力打造清洁能源、钒钛稀土2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先进材料、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5个百亿级特色产业。

3.公共服务配置

规划按“州级—县(市)级—乡镇级”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高质量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等级体系。

西昌市——州级:州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西昌市内布局服务全州,同时具有一定区域的服务作用,辐射川西南地区。

西昌市——市级:同时配置以本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公共设施,集中配置优质资源,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

其他县(市)——县市级:以所辖区或更大范围为服务对象进行配置,合理布局在各县(市)县城或中心城区。

乡镇级:整合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和建设。

六、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全域魅力格局

1.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挖掘城乡历史文化资源,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突显“两核五圈”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域,构建“两核五圈”“三层五类”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两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市;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市。

五圈:中部阳光康养和航天科技文化圈、东部彝族原生态文化圈、南部川滇风情文化圈、西部摩梭和藏乡风情文化圈、北部南方丝绸之路文化圈。

三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传统村落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组成的三个层级空间遗产。

五类:古树名木、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的五个类别专项遗产。

2.健全历史文化保护线传导管控机制

将17县(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其他县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信息全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七、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乡安全韧性

1.构建高效安全交通网络

衔接四川省“四向八廊五枢纽”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与攀西经济区“一纵两横”交通走廊,依托凉山州南向开放发展中独特区位优势,着力提升与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攀枝花等全国性交通枢纽、乐山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沿海、沿边省份的互联水平,构建以西昌市为中心、四向畅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

(1)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构建“一主四副”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主枢纽:西昌市。

次枢纽:昭觉县、盐源县、会理市、越西县。

(2)铁路运输系统

建成“一高两快一普”的铁路通道新格局。

一高:宜宾——西昌——攀枝花高速铁路。

两快:成都——西昌——攀枝花——昆明快速铁路(成昆复线),2022年已通车运行;规划攀枝花——昭通快速铁路(攀昭快铁)。

一普:成都——西昌攀枝花——昆明普通铁路(成昆铁路)。

(3)高速公路运输系统

构建“三横五纵多联”高速路网体系。

三横:以石棉至甘洛至雷波、香格里拉至木里至西昌至昭通、攀枝花至会理至会东至会泽等高速公路为横向支撑。

五纵:以新都桥至盐源至攀枝花、雅安至西昌至攀枝花、金口河至西昌至宁南、乐山至昭觉至普格至会理至昆明、宜宾至雷波至金阳至宁南等高速公路为纵向支撑。

多联:以喜德至冕宁泸沽、盐源至米易至会理、德昌永郎至会理六华等高速公路加强内部联络。

(4)其他道路运输系统

提升国省道路网通行服务能力,有序完善农村路网。

国省道路:有序推动国省道路网上“断头路”打通、“低标路”升级改造、“瓶颈路”改线建设,全面建成“连接城乡、衔接顺畅、结构合理”的国省干线路网体系。

农村路网:加快乡村振兴产业路资源路建设,逐步改造提升连接重要乡镇、主要旅游景区、重大产业基地、交通枢纽节点的县乡道路,带动旅游、农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5)航空运输系统

构建“1+2+4”的机场布局。

4D级中国国内旅游支线机场:青山机场。

民用机场:会东县、甘洛县民用机场。

通用机场:木里县、盐源县、宁南县和雷波县通用机场。

(6)水运运输系统

提升水运通行能力,融入长江黄金水道。

水运通道建设与翻坝设施: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库区航道建设和翻坝设施建设。

港口:雷波县、金阳县、布拖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市重点港口作业区、一般作业区等建设。

便民码头:雅砻江锦屏、官地、二滩库区等建设。

2.市政基础设施

(1)供电

全面核实整改流域内小水电,保障流域水生态。推进大型水电开发,打造国内最大水电基地。规划建设风电光伏电场,鼓励分布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加快储能设施、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优化州域电网架构。

(2)供水

推进州域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大中型水库为调蓄源头,引水水网为骨架,小微水网为补充的蓄引结合、多源互补、丰枯相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3)污水

加强城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全域污泥无害化处理率,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4)环卫

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餐余垃圾处理设施和分类收转运体系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垃圾投放、收集分类化,垃圾转运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促进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的产业化发展。

(5)燃气

加快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推动州域输配气干线管道建设,规划各县(市)保留现状供气设施,并新建天然气门站各1座。

3.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建立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

●加强森林火灾防御能力

●加大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力度

●健全城乡消防安全体系

●构建现代化疾控体系

●提升防洪防涝能力

●构建完整的城市防空防护网络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凉山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网站支持IPv6

主办单位: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单位:凉山州大数据中心

网站标识码:5134000016|蜀ICP备2020030031号-3|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