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皆景观。
导读
今年9月,《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公布。凉山州西昌市再次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排名第17位。
今年8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第六批天府旅游命名县”和“天府旅游特色县”名单的公示,凉山州会理市被命名为“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盐源县、冕宁县被命名为“天府旅游特色县”。
千里凉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近年来,凉山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谋划布局“三大强州战略”,加快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奋力写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中,凉山加快建设四川省文艺副中心,以“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持续擦亮“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名片,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美好蓝图,加快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凉山新图景提供坚强的文旅力量。
处处皆风景 四季皆可游
凉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齐全,有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是全省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凉山辖区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14个世居民族在此生生不息。截至2023年,凉山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261.11亿元。
用一句话概括凉山,那就是:一块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旅游宝地。
凉山地处川滇交界,金沙江横断山脉,大江大河纵贯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出产丰富。
西风雄关马蹄急,茶马古道红尘卷。随着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聚集,又向四面八方发散开来,西昌、会理、越西等县(市)的一批古城镇在凉山沿线兴起。它们就像一颗颗绚丽的明珠,在世界历史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泸山景区、“世界古冰川地质公园”螺髻山、“嫦娥奔月起飞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藏彝走廊众山之母”恰朗多吉神山等享誉世界的景区景点都在凉山。此外,千年古彝文、“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凉山彝族火把节、“人类母系社会文化活化石”“泸沽湖摩梭家园”等,展现出凉山独特的文化底蕴。
1935年5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过凉山,在彝海歃血结盟。“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凉山是山水文化旅游康养资源的富集地,资源保存较好,这种原生态变成了“原美”,是中国西南动植物基因库。环游山水间,处处皆有美景,地地都有人文,值得细细体验和品味,所到之处,停留驻足,心旷神怡。
“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凉山资源优势突出,一地阳光一地春,尽管岁月更迭、四季交替,但唯有这里春天栖息、夏不热冬不冷,全年300多天的日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凉山是一个好地方,秉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做精做强文旅康养产业,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绿色、可持续、健康发展。
凉山的梦想是:真正建成“处处皆风景、处处可旅游”“到处是景区、遍地是游客”的全域旅游,加快建成“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政策引领 高质量发展有底气
凉山坚定落实省委关于“做好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部署安排,谋划推动了“文旅强州战略”,实施文旅资源普查、精品线路打造提升、文旅服务补短等十大行动,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高水平编制文旅工作规划,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全州文旅接待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加快完善以文旅产业为先导的“4+6”现代服务业体系,即:文化旅游、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4大支柱型服务业和电商信息、人力资源、特色餐饮、运动康养、会议会展、科技服务6大成长型服务业。
凉山充分利用发挥地方立法对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等,为旅游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每年落实1.3亿元文化旅游产业事业发展扶持奖补资金。
通过实施“文旅强州战略”,凉山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以文化旅游、商业贸易等为主体的“4+6”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打造“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特色文旅品牌,积极发展全域全时旅游,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等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凉山彝族火把月、大凉山戏剧节、“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等节庆赛事活动精彩纷呈,凉山文旅持续火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凉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全州特色资源,做深“文旅+”“+文旅”文章,实现文旅、农旅、红旅、绿旅、体旅等“融合”,深度挖掘资源价值,着力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旅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实现凉山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让“诗”和“远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前,凉山共有A级旅游景区76个,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更加多元,市场规模增长,成为全州旅游发展的“基本盘”。据统计,全州酒店民宿超4800家、床位超18万张。
“走,去凉山赏蓝花楹的浪漫、登高观索玛花云海、品当地一月一水果、寻夏季清凉之地,晒冬日暖阳……”如今的凉山,成了游客的浪漫休假之选。自常态化举办“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后,带动了商超、酒店、餐饮、文旅等实体商家的人气,形成了消费新浪潮。今年上半年,全州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6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做优特色 吸睛圈粉有亮点
如今,人们选择旅游的方向逐渐从“名川大山”“文物古迹”向“康养旅游”“人间烟火”转变。凉山独特的风土人情、有温度的好客氛围,成为游客乐于追寻的“别处生活”。
这里历史厚重、风情万种。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是凉山近年来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中蹚出来的一条“凉山经验”。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地域广袤,文化多彩。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445处文保单位、1283个国家级、省级、州级和县级“非遗”项目古风浩荡、熠熠生辉。彝族太阳历与玛雅文明被誉为世界远古文明的“东西双璧”;会理古城、建昌古城南北对望;盐源老龙头遗址被考古学界誉为又一“青铜王国”;巧渡金沙江、会理会议、“彝海结盟”红色经典筑起长征不朽丰碑……
“非遗”银饰、彝绣、漆器、绿陶擦亮文化标识,盐源老龙头墓青铜文化、建昌古城、唐园、红军会理会议纪念地、礼州会议纪念地、彝海结盟地……厚重文化令旅游更加“有滋有味”,文化认同的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定激扬、家国情怀的深沉涵养,人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将化作旅游不绝的动力。
春赏花、夏游景、秋品果、冬戏雪;览山河、品民俗、拥风月、见世界、悦人生……“凉”呈美景,山海共赏,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凉山,正以全新的姿态成为人们心驰神往、乐于奔赴的地方。
这里节庆缤纷、美食荟萃。以节会聚人气,以活动促振兴。周周免费的交响乐惠民音乐会、大凉山冬季暖阳文旅季、大凉山夏日清凉文旅季、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大凉山戏剧节重要活动……林林总总的文艺活动,让凉山一年四季的夜晚不再“黑暗”,让凉山旅游市场持续火热,焕发出“夜晚经济”活力。
这里文化传承有序,历史再现。扶持培育彝绣、彝族漆器、彝族银饰、彝族服饰、会理绿陶等“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一批“非遗”项目,发展壮大一批“‘非遗’+文创+旅游”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具有凉山特色的“非遗”活化体验路径,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地标,绽放凉山多元民族文化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建昌古城、唐园等重点项目提质增效,让历史“活起来”了。
如今,凉山已形成国内知名旅游市场,成为夏避暑、冬暖阳和康养休闲主要目的地。从赏一城蓝花楹的浪漫、云上观索玛花海的盛况、夏日清凉与彝族火把月撞个满怀,再到邂逅冬日暖阳文旅季的安逸舒适、烧烤月的麻辣滚烫……人们用动感的身影证明:旅游已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一步,凉山将充分挖掘“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丰富内涵,坚持系统谋划、规划先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充分挖掘利用文旅资源,全力打造“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精品线路,不断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等短板,持续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培育多种艺术形式,推出更多民族文艺精品。
将大力发展“非遗”+旅游、戏剧+旅游、音乐+旅游、电影+旅游,打造农文旅、文商旅体新场景,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促进文旅活动消费。
常态化举办好“五彩凉山·夏季清凉”和“冬季暖阳·凉山不凉”两大特色品牌文旅系列活动,拉动服务业持续增长,力争到2026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达900亿元,带动服务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持续提升凉山的知名度、美誉度。(记者 张崇宁)
附件: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